60年代以前,電子管功放是主流功放。
60年代到80年代,是晶體管功放飛速發(fā)展的年代。
80年代中期,電子管功放的數(shù)量已經很少了。
80年代末期開始,電子管功放又有些起色,但仍然成不了主流功放。
電子管具有極好的物理特性,它的放大工作是在真空管內部進行的。在高電壓工作狀態(tài)下,從陰極發(fā)射出來的電子以600km/s的驚人速度飛向陽極。因此,電子管在放大器中具有最佳的瞬態(tài)響應特性。
電子管功放工作于高電壓、小電流狀態(tài)下,不但轉換速率快,而且動態(tài)范圍也大。對音樂峰值強信號不易產生過載,對快節(jié)奏的音樂細節(jié)能夠忠實地予以再現(xiàn)。
由于交越失真而產生的脈沖尖峰,包含許多高次諧波,從而產生瞬態(tài)互調失真,在放音時表現(xiàn)為生硬刺耳的晶體管聲。
電子管的放大系數(shù)一般不隨工作頻率的升高而產生變化,因此放大器的幅頻特性變化穩(wěn)定,而晶體管的放大系數(shù)隨著頻率的升高而降低,其幅頻特性也會下降,因此電子管功放能獲得更高的上限頻率。
電子管功放具有較大的功率儲備能力,當負載變化或輸出功率過載時,其輸出負載曲線的變化并不明顯;而晶體管功放的抗過載能力極差,超過額定功率或稍有過載時,失真度會直線上升,無法正常工作。
電子管功放音色靚美,可貴之處就是含有豐富的諧波。由于有諧波的存在,故電子管功放的失真度很難做到0.1%以下,正是由于潤色的諧波存在,使電子管功放變得格外靚麗溫柔,絲絲扣人心弦。晶體管功放的諧波失真能做到0.03%以下,而在實際聽覺上卻不如諧波失真高達2% 的電子管功放,因為失真度高低與音色的靚麗并不是一回事。晶體管音色干硬,而電子管音色柔美,這主要是由放大器件本身的物理特性所決定的。
1、工作特點電路結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