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我們的討論:對于一個視頻工程技術人員而言,工作中所需面對的視音頻編碼方式有多少種?
以編碼和壓縮方式的大類而言,我們需要面對 MoTION-JPEG 、 MPEG 、 DV 、 H.261\H.263 等不同系列的壓縮編碼方式;每一種編碼方式我們又需面對不同的子類或子級,如討論 DVB ,經常就要涉及 MPEG-2 MP@ML 和 MP@HL ;不同廠商的視頻產品,也根據各自情況采用不同的 幀內、幀間編碼關系及不同的碼流; GOP 長度、 I 、 B 、 P 幀、 50 、 25 Mbps 等名詞現在已經成為視頻產品技術參數的重要組成部分;每個廠商在視頻數據的封裝上也有各自的編碼方式,不同廠商開發(fā)的視頻服務器,如 Grass Valley 的 Profile 系列服務器和 SONY 的 MAV 系列的服務器,雖然可以支持以相同 GOP 長度、相同碼流的編碼方式產生 MPEG-2 視頻文件,但由于在文件封裝上的不同,二者產生的視頻文件是無法相互直接使用的,這種情況在數字視頻領域相當普遍,有時甚至在同一廠商所開發(fā)的不同系列的視頻產品中,數據流或文件也是無法相互識別的。
無論設備 A 內部的采用何種壓縮編碼方式,在向設備 B 傳輸視頻數據時,首先通過其內置的數據解碼單元將視頻數據解碼送至 SDI 編碼器,封裝轉換成 SDI 數據流,再通過 SDI 接口傳輸給設備 B 的 SDI 接口,設備 B 將其通過 SDI 解碼器,送至其本身的數據編碼單元,對視頻數據重新編碼進行處理或存儲。
這種數據交換的前提,是不同的設備存在遵從相同協議的接口,如 SDI 接口,并具備相應的編解碼硬件設備,使用一種可以共同識別的數據流作為中介進行視音頻數據的交換。
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,這種方式本身可以看成是一個編碼方式轉換,即轉碼的過程。它將設備 A 中編碼處理的視頻數據解碼,通過 SDI 編解碼器轉換成 SDI 流,傳輸給設備 B ,再將其傳換成為設備 B 所使用的數據編碼方式進行處理和存儲。
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我們可以使用直接的轉碼手段,將基于設備 A 編碼方式的視頻數據轉換為設備 B 可以識別并使用的數據編碼格式,為設備 B 處理或存儲,可以減少重復編解碼所帶來的設備開銷和信號質量下降,并且可以利用多種的傳輸通道,而不局限于指定的接口通道,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