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代:電子計算機時代(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研制成功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)。這一時期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采用電子管作為基本元件,程序設計使用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;主要用于科學和工程計算;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。
第二代:晶體管計算機時代(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)。這一時期計算機主要采用晶體管為基本元件,體積縮小、功耗降低,提高了速度(每秒運算可達幾十萬次)和可靠性;用磁芯作主存儲器,外存儲器采用磁盤、磁帶等;程序設計采用高級語言,如FORTRAN、COBOL、ALGOL等;在軟件方面還出現(xiàn)了操作系統(tǒng)。計算機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,除進行傳統(tǒng)的科學和工程計算外,還應用于數(shù)據(jù)處理等更廣泛的領域。
第三代: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(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前期)。這一時期的計算機采用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元件,體積減小,功耗、價格等進一步降低,而速度及可靠性則有更大的提高;用半導體存儲代替了磁芯存儲器;運算速度每秒可達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;在軟件方面,操作系統(tǒng)日臻完善。這時計算機設計思想已逐步走向標準化、模塊化和系列化,應用范圍更加廣泛。
第四代:大規(guī)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(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)。這一時期計算機的主要功能器件采用大規(guī)模集成電路(LSI);并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導體芯片作主存儲器;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萬次至億次。在系統(tǒng)結構方面,我處理機系統(tǒng)、分布式系統(tǒng)、計算機網(wǎng)絡的研究進展迅速;系統(tǒng)軟件的發(fā)展不僅實現(xiàn)了計算機運行的自動化,而且正在向智能化方向邁進;各種應用軟件層出不窮,極大地方便了用戶。
20世紀70年代初期,以LSI為基礎的微型計算機得到了迅猛發(fā)展。由于微型機的體積小、耗電少、價格低、性能高、可靠性好、使用方便等優(yōu)點,被應用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,使計算機的應用更為普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