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原理:在K位信息碼后再拼接R位的校驗碼,整個編碼長度為N位,因此,這種編碼又叫(N,K)碼。對于一個給定的(N,K)碼,可以證明存在一個最高次冪為N-K=R的多項式G(x)。根據(jù)G(x)可以生成K位信息的校驗碼,而G(x)叫做這個CRC碼的生成多項式。
校驗碼的具體生成過程為:假設發(fā)送信息用信息多項式C(X)表示,將C(x)左移R位,則可表示成C(x)*2R,這樣C(x)的右邊就會空出R位,這就是校驗碼的位置。通過C(x)*2R除以生成多項式G(x)得到的余數(shù)就是校驗碼。
在國際標準中,根據(jù)生成多項式G(x)的不同,CRC又可分為以下幾種標準:
�、貱RC-12碼: G(x)=X12+X11+X3+X2+X+1
②CRC-16碼: G(x)=X16+X15+X2+1
�、跜RC-CCITT碼: G(x)=X16+X12+X5+1
④CRC-32碼: G(x)=X32+X26+X23+X22+X16+X12+X11+X10+X8+X7+X5+X4+X2+X1+X+1
CRC-12碼通常用來傳送6-bit字符串。CRC-16及CRC-CCITT碼則用是來傳送8-bit字符,其中CRC-16為美國采用,而CRC-CCITT為歐洲國家所采用。CRC-32碼大都被采用在一種稱為Point-to-Point的同步傳輸中。下面以最常用的CRC-16為例來說明其生成過程。
CRC-16碼由兩個字節(jié)構(gòu)成,在開始時CRC寄存器的每一位都預置為1,然后把CRC寄存器與8-bit的數(shù)據(jù)進行異或,之后對CRC寄存器從高到低進行移位,在最高位(MSB)的位置補零,而最低位(LSB,移位后已經(jīng)被移出CRC寄存器)如果為1,則把寄存器與預定義的多項式碼進行異或,否則如果LSB為零,則無需進行異或。重復上述的由高至低的移位8次,第一個8-bit數(shù)據(jù)處理完畢,用此時CRC寄存器的值與下一個8-bit數(shù)據(jù)異或并進行如前一個數(shù)據(jù)似的8次移位。所有的字符處理完成后CRC寄存器內(nèi)的值即為最終的CRC值。
1.設置CRC寄存器,并給其賦值FFFF(hex)。
2.將數(shù)據(jù)的第一個8-bit字符與16位CRC寄存器的低8位進行異或,并把結(jié)果存入CRC寄存器。
3.CRC寄存器向右移一位,MSB補零,移出并檢查LSB。
4.如果LSB為0,重復第三步;若LSB為1,CRC寄存器與多項式碼相異或。
5.重復第3與第4步直到8次移位全部完成。此時一個8-bit數(shù)據(jù)處理完畢。